学术活动
活动回顾 | 云上课堂(六)从在校生向职场人转变的三个准备
发布时间:2020-06-14来源: 访问量:

2020年6月10日下午3点,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云上课堂”系列讲座第六场“从在校生向职场人转变的三个准备”顺利举办。“云上课堂”第六讲由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优秀院友、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第六团队长孟凯锋法官主讲,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闫永安老师担任本次课堂的与谈人,法学院师生共同聆听。本次课堂由法学院副教授郑毅老师主持。

孟凯锋法官以“阐旧邦以辅新命”为主题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民大岁月和多年法院工作的感悟。


“阐旧邦以辅新命”来自冯友兰在晚年曾经亲笔书写的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他讲到,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继承好、汲取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辈成功的法宝,也是我辈的光荣使命。随后,孟凯锋法官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治学态度(工作)态度”、“坚持忠正、宽容、中庸之道的为人品质”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守初心、担使命”。他表示每个人都应保持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民大法律人尤其应当如此,我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肩负家人的希望,在法学院中积累法律的知识、追寻公平正义,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保护弱者、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法官的初心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因此作为法官,应该做到“亲民、为民、勤奋”。同样的,在其它的工作岗位上,我们法律人也有着共同的使命和责任,那就是坚持正能量、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其次,孟凯锋法官表示我们应该有“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于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孟法官通过案例讲解了对同一社会问题社会大众与法律人不同的视角和态度,加深了同学们对于法律、法学、法院的认识。他讲到,要研究和关注中国的、大多数人的问题,走中国的道路,注重“田野调查”。法院工作要认真严谨、脚踏实地,同时也要开拓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让法律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契合,让人民群众在创新中得到实惠。

最后,他表示要坚持忠正、宽容、中庸之道的为人品质。法律人必须忠于法律,忠正是必然要求。同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切不可极端、偏执,而是要和和美美、和谐相处。即使法律职业特性使得法律人要面对和解决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纠纷,甚至受到当事人的攻击,但我们应始终秉持着宽容之心,在理解和包容中寻求内心的安静平和。


闫永安老师从知、行、美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首先,知,就是学习。要有正确的政治意识,这是方向指引;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这是中华民族的积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是法律人的核心技能。而要做到“知”,就需要自信、毅力和勤奋。其次就是“行”,光说不做就是纸上谈兵。法律是实践性学科,要做好“行”,必须具有通过学习获得的素养、理性、定力和坚守。同时,结合中国的人情社会特点,还要能做到亲民、为民、勤奋和认真严谨、脚踏实地。最后就是“美”,也即忠正、中庸、包容。忠正之忠,既是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也是对法律忠诚,忠正之正,应是公平、正义之意。作为法律人,心中始终坚守公平正义,实践中践行着公平正义,美之美者;中庸乃是为人之道,在美美与共中寻求和谐;包容是对社会的包容,作为法的践行者,在包容的同时也要坚守法律的底线。他勉励同学们: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让法律人的抱负能在时代的助力下充分施展。最后,闫老师赠诗一句鼓励大家:“青春不展凌云志,空负天生八斗才”。

在互动交流环节,孟法官、闫老师和郑老师和同学们就刑事案件中的公平正义、司法实践中情与法的冲突、法律职业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老师们耐心解答、倾囊相授,同学们收获颇丰。

本次“云上课堂”为民大法科学生充分了解法官职业,进一步做好从在校生向职场人转变的各项准备提供了指导;引导同学们从实践看法律,不断升华和加深对于法律职业的领悟。通过学习和实践,让专业成为职业,让学养成为素养,最终实现从法学生向法律人的羽化。




上一篇:启明实践,坚守师者本心 | 我院李荣、闫永安老师获评全国优秀法律诊所教师

下一篇:与爱同行,共克时艰 | 法学院16级本科生主题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