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创无止境思课改,新有灵犀话温情——王一超老师小记
发布时间:2021-08-02来源: 访问量:


178C1


王一超,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学硕士。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刑事法教研室副主任、法学院教学发展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培训师,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司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国际认证引导员,FD-QM在线课程质量标准评审师。









王一超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和司法制度,主讲《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等本科生课程及《刑事诉讼法专题》《证据学专题》《证据法专题》等研究生课程,主持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1项,校级科研、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获第十一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曾在《人民日报》《环球法律评论》《中国刑事法杂志》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



科研助教|匠心独运,心怀使命勇担当


在学术研究方面,一超老师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风格和坚守,喜欢研究一些当下关注度不是很高的现实问题,并且还喜欢从基础理论中去挖掘切入点。比如,一超老师曾提到《刑事诉讼管辖的“不确定”危机及矫正》这篇文章,其选题其实是在她读法条时“开脑洞”想出来的,后来针对此问题,一超老师专门调查了司法实践情况,发现实践中果然存在大量指定管辖的滥用,而当事人并无法依据法律及相关规范获得充分的救济。尽管这一问题在当时并不是学界讨论的热点,相关参考文献也比较有限,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一超老师完成此文的热情。

近年来的一些代表性案件使得管辖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1年最新修订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也就指定管辖问题做了相应修改。一超老师调侃说,这篇“旧文”到了现在似乎才慢慢“温”了起来。谈到《论“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追诉形式》一文的写作动机时,一超老师说,她在与一些法官、检察官的交流中发现,实践中因为有很多家庭成员之间的虐待案件没有得到妥当的处理,导致家庭暴力问题愈发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对于一般虐待案件采用的自诉追诉方式不足以对被害人形成很好的保护。无独有偶,当时《反家暴法》尚未出台,所以关于反家暴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一个偶然的细节激发了一超老师的研究热情,在她与一位常年办理此类案件的女检察官谈话时,从对方不经意的叹气中感受到了这类问题迟迟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的无奈,于是决定潜心研究,她后来回忆说:“正是那声叹息中的无奈逼迫着我一定要做些什么。这或许就是学术研究者的使命吧。”


F4E7


以赛促教|创无止境,时刻思考为教学


“如果问一超老师讲课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哪里,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实在是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了!说出‘最吸引’的地方,就像是在漫天繁星里寻找最亮的那一颗,每次抬头都是星光璀璨,怎么说得出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这是一超老师的学生对她课程的评价。不难想象,喜欢上一超老师的课,是很多法学院同学的共识,她的选修课常常是一席难求。

有同学说,如果把对一超老师课程的印象做成词云,“认真”“有趣”“不犯困”估计都会频频上榜。但精彩的课程不是一日练成的。当问到一超老师备一节课大约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的时候,她想了好久,面带微笑说:“我之前没有算过。你这么一问我才发现,好像不太容易算出来。”可见,“备课”似乎已经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很难摘出来说具体是其中的哪几分哪几秒在做这个。一超老师甚至在看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时候也不忘备课,如她会专门记下让她觉得可以当作教学素材的节目内容对应的具体时间,以方便在之后的备课中更加精准地使用。在一超老师的课上,前后出现过《悲惨世界》《射雕英雄传》《奇葩说》以及其他当下热门内容的片段,同时这些片段的出现又显得十分自然,刚刚好对应着一个专业知识点,从而不会让人感到生硬和突兀。

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不断积累,让一超老师的讲课方式不拘一格,同时还能让她在各种教学竞赛中频获佳绩。但相对于比赛结果,一超老师更看重的是备赛的过程。她强调每次备赛的反复磨课、改课过程是她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她尝试突破既有学科思维的束缚,从而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从一节课开始,慢慢做到“上好一门课”。她还说,“比赛的目的不是为了拿奖,而是以赛促教,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所以,教学改革对于一超老师而言已经成为常态,以至于她的同一门课程在每个学期讲授都会有所不同,既而在讲课同时,能不断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805A


B035


53BA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作为教发中心及教学团队支持之下的获益者,一超老师还加入了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培训师团队,并担任了法学院教学发展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与老师们一同分享在教学方面的心得体会,同时为老师们在教师教学发展方面提供服务和支持。院校两级的教发中心平台的出现,使得老师们交流教学问题变得更加方便,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因此,每次交流中某一位老师的“灵光一现”得以和众多老师们共享,最终成就不同老师在不同课程中的“高光时刻”

4A4A


44E2B


2509

王一超老师受邀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做教学能力提升专题讲座


706E6


63210


555ED

王一超老师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教发中心培训师团队成员,受邀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新教师培训



7F862

王一超老师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教发中心培训师团队成员,担任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引导工作


E5A97

王一超老师受邀担任中央民族大学第十二届教师教学大赛评委


9B20A

王一超老师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教发中心培训师团队成员,进行中央民族大学2021年新教师培训


7F674

王一超老师受邀到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做教学能力提升专题讲座


8D771

王一超老师受邀担任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首届教师教学比赛评委


育人思教|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有温情


“教师只是负责教知识么?”一超老师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否定的答案。德文中“教育”一词是“Bildung”,代表着教师要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也正符合当下国家反复强调的“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观念。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一超老师就反复告诫自己,要警惕培养出钱理群先生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近年来逐渐流行的“佛系”“躺平”现象也引起了她的关注,引发了她的思考,既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那为什么会在学生群体中出现这两种极端现象?带着这个问题,一超老师开始思考课程思政,并着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希望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做到“三全育人”。带着教学中的思考和收获,一超老师参加了我校2020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并且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每当她分享相关经验时,总会抛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在她看来,这个关乎教育“初心”的问题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

教书育人不止于课堂。“有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是发现不了的,只有在跟学生的交流中才能够感受到。”曾有学生回忆一超老师担任自己创新训练项目的导师时认真负责的场景:“那么优秀的她,还能始终做到,在教我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不让我觉得自己很笨。”在学生从确定选题到完成立项报告的整个过程中,王老师既温柔又耐心,任何时候向她请教,王老师都会用心解答,还总是把“my pleasure”挂在嘴边,不亦乐乎;修改立项书的时候,正是学期末老师工作很繁忙的时候,但一超老师始终保持着耐心与贴心,通过线上、线下为学生们提供着指导。虽然生活中充斥着压力,但闪闪发光的她总是活力满满又可可爱爱,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有的时候,能让人感动的或许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某一个人,一超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站在那,就让人觉得万物明朗、生活可爱。

“如果我有时能让同学们感受到温暖,我特别期待这种温暖能够继续传递下去,温暖待自己,温暖待他人。”一超老师期待同学们能够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她更期待大家都能成为有温度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肯定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结语: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一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一颗敬畏的心,做一个真实的、温暖的人,用自己的所知所学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上一篇:教书育人、科研促教、服务社会,这两位民大“青椒”一点也不简单!

下一篇: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学发展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