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召开2020年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发布时间:2020-11-10来源: 访问量:

11月6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20年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在北智楼618会议室召开。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教授出席并讲话。参与此次会议的还有教务处副处长李琳老师,法学院院长韩轶教授,法学院党委书记杨莉萍老师,法学院副院长宋玲教授,法学院副院长段威教授,法学院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及全体教师。会议由法学院副院长宋玲教授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敏教授首先发表讲话,对法学院在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给予肯定,对法学院顺利进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表示祝贺,并对法学院在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所应承当的角色提出期望。宋敏指出,全球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逐渐显现。明年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下一个“一百年”应当如何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规划应当如何推进,都将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走向。无论是学校,还是各职能部门,数月来都在制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各学院也应当在总结、归纳十三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具有本院特色、有利于本院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宋敏强调,在讨论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问题时,应当将科学的评价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应当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坚持问题导向,改进评价模式,进而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评价模式的改进,宋敏提出应当强化过程评价、弱化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不同类型、不同学段的评价。以此为契机,方能培养卓越的法治人才,使之适应世界的变化。



随后,法学院四名一线教师就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主题发言。刑事法教研室的王一超老师对抗疫期间的在线教学探索进行了有益的总结,并对后疫情时代的混合式课程提出建设构想。她认为,疫情使得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从“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作为一线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关注教学素材、教学方式、教学工具的转变与完善,实现教学设计的多样性,并保证教学实施,注重教学反馈。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的徐爽老师从民族法学的专业角度回答了课程中应当如何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课程思政”这一时代命题。她认为,相较于马克思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纯正的本土化工程。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的直属高校,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法学院应当着意打造相关课程,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品牌和标杆。民商事法教研室的唐勇老师针对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的重要性问题提出了个性化观点。他主张,法学院的教育无需过早、过度地将实践环节介入理论学习中。实践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增设应当把握其限度,否则容易导致信息繁冗。成功的法学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只会背书的文科生,而是为法科学生提供思考的可能性。民商事法教研室的陈徐奉老师根据多年来指导民族实验班学生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应当鼓励民族学生“走出去、多交流”。与此同时,应当因材施教,注重其个性化发展,使之既能适应社会,又保有自身特点和民族底气。



主题发言环节后,法学院教师围绕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提升及民族班教学的改革与规划三方面内容展开热烈讨论。法学院党委书记杨莉萍老师提出,法学院的教师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从思想理念上及教学理论上进行观念革新。教师应当切实做好学生们的引路人、领路人,将“好钢”炼成材。



教务处副处长李琳老师首先肯定了法学院长久以来对“分类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践行,进而提出应当将卓越法律基地作为平台,促使教师们投身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中,进而“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



李玉子老师、田刚老师还就线上教学、民族班学生的培养、理论教学等问题分享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并展开深入探讨。



讨论环节过后,法学院院长韩轶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总结讲话。他认为,法学院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成绩,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可。未来应当把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作为任务,以建设一流专业和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为契机,加强教学治理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最后,韩院长提出以下要求与法学院的教师们共勉:首先,应当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德为先,德法兼修,培养有益于社会的法律人才;其次,应当将立德树人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和与学生的交流、指导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不应过于“社会化”,提升自身政治站位,谨言慎行,正面引导;再次,应当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新文科建设;最后,应当加强教师团队、教研室、导师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增加频次,共同进步、共同提升。



至此,本次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暨本科教学工作会议顺利结束。


上一篇: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法学院教育实践基地”挂牌仪式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