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法学院开学典礼
——教师代表王一超老师发言
各位2021级的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刑事法教研室的王一超,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教师代表,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场合发言。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共有教师67人,假设我能够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这恐怕也是我退休之前唯一的一次致辞机会了。所以,我万分珍惜。
这几日,我一直在回想17年前我初入大学的样子,现在的我想要对那时的我说些什么。虽然,时光不能倒流,但或许,这些话可以分享给大家。
能够考入民大,而且是民大法学院,着实不容易。头顶着北京985、211高校学子的光环,各位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请注意,我这里用到的是“各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在座的有些天之骄子们可能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学业上的挫败感。你可能十分努力,但却得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分数或排名,但请不要气馁,依旧要自信。这很可能只是一种统计上的偏差,叫做“伯克松悖论”现象,千万不要因此而否定自己。当然,各位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去相信什么“上大学就轻松了”或者“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之类的鬼话。我不是要鼓励大家从入学一开始就卷起来,但也请不要现在就躺平。要知道,教育上的成绩从来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做人不该那么自私。在座的每一位都承受了很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不负韶华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成年人应有的觉悟,奉献社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大学生该有的担当。进入大学,教育这场接力赛,不能在这里掉了棒。这句话用来告诫我自己,也送给各位同学。
进入了大学但却不学习,是比考不上大学更加糟糕的事情。可是,在大学要如何学习?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里方是长进。”请各位先不要急于露出嫌弃的表情。此处的“无疑”“有疑”“无疑”不是单纯的文字重复,而是一种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到“见山还是山”的境界转变。“学贵有疑”!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多问为什么。比如,启蒙运动中的“启蒙”这个词,为什么在中国成了“开民智”?再比如,我国为什么不承认美国式的“辩诉交易”,却说“诉辩协商”?当然,好些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察觉到的。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时,恭喜你,你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境界。有疑问自然期待有答案,你可以去找,去问,但我的建议是,不要满足于法条给的答案,不要满足于比较法给的答案,也不要满足于老师给的答案,你要自己去探索,去检验,去突破,要敢于怀疑,敢于批判。
有人可能会问:老师,为什么我没有问题?有人可能还会问:老师,我提出来的是不是一个好问题?我的回答是:多走走,多看看,多读书。现如今,疫情让我们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阅读可以让我们“身未动心已远”,成为最为有效的补充。杨绛先生在给一位读者的回信中写道:“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巧了,这往往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遇到的问题。说来讽刺,尽管我们一直习惯于说自己在“读书”,可读了十几年,除了教材,我们又真的认真读过几本书呢?鼓励读书,已经成了一个老生常谈,但是大家却似乎总在以实际行动这样或那样抵挡着,特别是在手机短视频出现之后。这不禁又让我会想起《人类简史》中提出的那个问题:“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还是小麦驯化了人类?”
新校区的图书馆如此华美,又如此的触手可及,除了拍照,上自习,它还应该有更多的功用。比如,我们可以学习钱钟书,先立下一个flag。至于读些什么?随便!倘若读的进去,可以先从一些经典书目开始;倘若实在读不进去,不妨就将阅读作为一种乐趣,刨去所有的技术性目的,自由的去阅读。阅读不是为了规训,是为了解放,为了使自己快乐,也使他人快乐。
当然,在接下来的几年,以及更长的时间里,除了大家的学业,我关心的还有更多。我期待若干年后,从这里毕业的各位不仅是“法律人”,更是健全正直的“人”。因为面对许多是非善恶的抉择,良知会给我们答案,而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坚守。我期待在这几年,各位同学能够在学业之外,找到你们的爱好。做个有趣的法律人。请不要把专业填满你生活的每一个缝隙,生活需要一些留白,在痛苦失意时,能够去避一避,积蓄能量。我还期待,大家能够一直保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为未来的自己预留出无限的可能。生在这个时代,“稳定”注定是我们无福消受的奢侈品,唯一的不变是改变,我们需要不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塑造自己。
各位同学,你们是魏各庄路27号的第一批主人。你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今往后,学弟学妹们要听你们给他们讲新校区的故事,听你们讲,是如何把明德楼、日新楼写进了小说,编入了歌曲。
最后,再次欢迎大家来到民大法学院。回顾过往,大家披荆斩棘;面向未来,期待大家能够继续乘风破浪。